2006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9日在丹东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06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9日在丹东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06年01月09日
信息来源:中国丹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主要成就和去年工作的回顾
五年来,在必赢体育、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组织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发展思路,抓住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比2000年增长81.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100元,年均增长12.6%;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3亿元、140亿元、149亿元,比上年增长8%、20.6%、14.6%,年均分别增长7.3%、15.5%、1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6.3%,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比上年增长35.2%,比2000年增长1.72倍,年均增长18.4%。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五年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年均递增8%。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4.6亿元;发放粮补、良种和农机具补贴等资金8203万元,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合作医疗等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170元,比上年增长9.3%,比2000年增长40.2%,年均增长7%,绝对额列全省第6位。农村电网二期改造工程完成投资5.6亿元,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实现89亿元,比上年增长8%;粮食总产量实现76.2万吨。无公害稻米、水产品、蔬菜、优质干鲜果品等产业发展迅速,建成农业加工项目45个,总投资完成2.56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户,增加25户,亿元以上企业8户,增加2户。农产品出口额预计达5.1亿美元,增长16.4%。农田基本建设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鸭绿江防洪、大型灌区续建等大型骨干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植树造林22.6万亩。采取果断、科学和有力的防控措施,取得了春季和秋冬季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胜利。
———国企改革实现突破,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2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比2000年增长106.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334户增加到713户,五年累计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9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比2000年增长1.45倍,年均增长19.6%。工业效益状况明显改善, 2005年预计实现利税19亿元,比2000年增长3.5倍。去年,大力开展"工业年"活动,确保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列全省第4位;预计完成销售收入226亿元,增长28.4%;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49户,新增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3户。精心组织了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投入40亿元,相当于前三年的总和,"工业年"确定的50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国有企业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继丹东化纤、黄海汽车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转制后,丹东港和丹纸成功完成转制,列入省考核范围的171户国有企业完成转制158户,转制面达92%,超过省下达指标1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财政金融平稳运行。去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0年增长72.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6%;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价格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新型流通业态较快发展,全市超市、连锁店铺发展到156家。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港口吞吐量预计完成1600万吨,比上年增长49.1%,比2000年增长1.89倍,年均增长23.7%。2005年,围绕建设商贸重镇的战略目标,加大商业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一百、金海商业广场正式开业,丹东国际口岸物流中心交付使用。打造特色商业街工作正在抓紧进行,举办了首届中国丹东美食节。五年来,围绕辽宁旅游"金三角"建设,全力打造鸭绿江品牌,加强景区景点建设,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旅游业主要指标排在全省前四位,并获全省旅游工作优胜奖。去年,成功地举办了鸭绿江国际旅游节,极大地提高了丹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7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9%,接待入境旅游者10.3万人次,增长27.2%,旅游业总收入52.7亿元,增长31.1%。五年来,财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地方财力逐年增强,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财税改革稳步推进。去年,全地区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3%。金融运行平稳,到2005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预计可达467亿元,比2000年增长71.1%;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预计可达223亿元,比2000年增长66%。不良贷款大幅度下降,信用环境有所改善。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实现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置换。
———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外向型经济取得新成果。五年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预计年均增长31%,出口年均增长20%。边境经济合作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去年,以项目为核心,整合招商资源,建立了对外对内招商和经济协作三位一体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新批三资企业140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完成63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0%(老口径为12612万美元,增长46%)。一批投资超亿元的加工制造业大项目相继签约,前阳纺织等一批工业园区正在加快建设。积极参与省政府组织的国内外大型招商活动并取得较大成果。在大连、必赢体育两地举办了经贸洽谈会,共达成投资合作项目126个,协议引进资金总额207亿元。全年共吸引内资41亿元,比上年增长29%。外贸出口预计完成1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5%(老口径为15.1亿美元,增长15%),其中对朝贸易出口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7%。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近5亿美元,居全省前列,外派劳务4600人,比上年增长48%。与朝方共同兴建的平壤普通江物资交流市场正式开业。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五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数量、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不足50%提高到70%,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去年,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力度,开通了中小企业服务网站,积极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和信用平台,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预计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0.3%;营业收入增长28.8%;上缴税金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46.6%;从业人员增长10.7%。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五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5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94%。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果空前,丹本、丹庄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丹东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国省干线公路改造成果显著,有100%的乡镇和76%的行政村实现通油路,完成了四条城市出口路工程。丹东港4个3万吨级以上泊位交付使用。鸭绿江综合整治、三湾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效推进。城市道路、广场、绿化、亮化等一批工程圆满完工。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实行了城市经营性用地竞价出售。去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公路建设总投资4.2亿元。东北东部铁路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丹庄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丹通、丹海高速公路预计年内可开工建设。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已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十一五"开工项目,明年将开工建设。投资46亿元的蒲石河电站征地移民及主体工程正在按计划实施。鸭绿江综合整治工程国家发改委最终核定投资36亿元,三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已报国家发改委待批。鸭绿江大道路基工程已经全面完成,鹤大线丹东至东港段一级公路建设已全线开工,丹东至东港快速通道建设已完成方案设计,滨海路建设已开始启动。对42条城市道路进行了高标准大修改造。棚户区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列入省改造计划的18片棚户区已拆迁16片,其中12片正在进行主体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前期工作已经结束,医疗垃圾处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城市集中供热改造及污染治理工程快速推进,拆除烟囱100座。创建环保模范城市完成创模指标25项,完成率89.3%。城市绿化美化成效显著,被评为全省第二个省级园林城市。群众反映强烈的36条"摸黑路"已经全部实现亮化。城市交通、市容卫生等综合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五年来,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建立市、县两级劳动力市场和四级再就业服务网络体系,积极落实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累计减免税费2242万元,投入再就业扶持资金5132万元,发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4218万元。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就业服务和援助行动,千方百计加大社会保障扩面和征缴力度,社会保险覆盖面和保费收缴率逐年提高,全地区参加养老保险34.7万人,失业保险25.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37.2万人。五年间各级财政共筹集社保补贴资金46.1亿元,基本保证了养老金和其它各项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特别是在去年的就业援助中,政府购买60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大龄困难就业群体和零就业家庭,确保了全市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有1人就业。2005年,全地区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5.9%,比上年下降3.3个百分点,组织就业培训1.95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264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四项社会保险扩面及参保缴费率全面超额完成省下达计划。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市"一站四室"面积有50%达到220平方米以上,55%的街道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80%以上的社区建立了服务站,均超过省下达指标。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80元,比上年增长13.9%,比2000年增长53.2%,年均增长8.9%。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五年来,全市共取得科技成果342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1项,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五"初期的7户增加到80户。去年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增长26.5%。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软件产业迅速崛起。推进名牌战略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现有辽宁名牌22个,丹东名牌62个,省级著名商标达到34件,130个企业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义务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开始振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已达80%以上,完成了辽东学院组建工作,结束了我市没有本科院校的历史。加大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五"期间投入4亿多元资金,扩建普通高中校舍18万平方米,改造中小学危房20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校舍23万平方米,调整中小学317所。全市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人才智力工作取得新成绩,去年引进本科以上急需专业人才587人,聘请外国专家37人次。五年间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市一院与清华大学诚志公司合作项目为代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市疾控中心、中心医院、结核病院、传染病院、紧急救援中心等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投入使用。东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圆满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赴我市国庆慰问演出和与我市联合举办的《相聚丹东》等大型文艺活动,提高了丹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成了抗馆内部改造工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取得新成果,由市政府赴韩国举办的"丹东文化周"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进一步完善,开发了有线数字电视市场。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被命名为全国"篮球城"、"毽球城"。完成了丹东"网通"体育馆的改造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竞技体育在全国十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荣获省文明城市称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阶段性目标,军民军政团结和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072件、政协提案1506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5%以上。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不断推进。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政府依法行政水平明显提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行政审批事项由1256项减少到328项,精简幅度达74%,57个部门和单位实行了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四五"普法教育任务圆满完成,市民法律意识逐步增强。积极开展矛盾排查和调处工作,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有效构建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工程,维护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兴边富民行动"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加强交通、消防和工矿企业的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效果。
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民族、宗教、统计、保密、档案、接待、地方志、人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全市242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丹部队和武警官兵、中省直驻丹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丹东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在全省的位次靠后;二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第二产业比重低,增长方式落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总体规模不大,缺少产业高度关联的集群性项目和牵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四是财政收入的增长满足不了财政刚性支出增长的需要,财政紧张状况还未缓解;五是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实现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黄金时期,我们要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措施、超常规的工作作风,确保丹东在"十一五"时期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在全面分析我市面临的形势,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丹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确立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必赢体育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九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我市城市发展定位和总体发展思路,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以全面扩大开放为主战略,以提升和壮大地区经济实力为核心,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构建和谐平安丹东,继续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确保实现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奋斗目标。
依据上述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奋斗目标: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0年,全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总量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200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1260亿元,年均增长25%。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目前的15:41:44调整为10:50:40;重化工业比重大幅度上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力争达到20%,形成东北东部地区区域物流中心,加工制造业、特色农业、能源电力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一个中心、三大基地、八大产业"的主体框架,基本建成全省新的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增长区域。
三是对外开放体系更加完善。对外开放先导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路港区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承担起东北地区新的出海口的重任,成为东北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和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5%,外贸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5%。
四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5%,力争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五是城市功能显著增强。中心城市规划、建设规模扩大一倍,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常住人口接近一百万,地区城市化率提高到58%。
六是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深入。基本建成工业强市、商贸重镇、旅游名城和人居佳地的基础框架,初步展现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的整体形象。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关系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实现十个突破:一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取得突破。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全面创新,在深化改革上取得突破。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实现工业强市上取得突破。四是实施对外开放主战略,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取得突破。五是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在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上取得突破。六是打造旅游精品,在建设旅游名城上取得突破。七是实施港口牵动战略,在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上取得突破。八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地区城市化水平上取得突破。九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上取得突破。十是坚持依法行政,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上取得突破。
三、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推动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及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5%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0%;全年新增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为全面完成上述预期目标,要全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确保工业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全面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全力推进市属重点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年内基本完成辽表、东宝、丹纺、鸭纸等企业的转制重组工作。抓好各县(市)区及市属商业、交通、建筑、公用事业、粮食、供销等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确保全面完成转制任务。规范企业破产工作,着力解决好"壳企业"的问题。积极推进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抓好重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工作。继续做好原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转制的遗留工作,抓好企业办社区的移交工作。
加大工业投入力度,扩张规模工业实力。以项目为核心,努力争取各类项目和资金,全年工业投入要达到50亿元,全力抓好60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其中续建项目33项,新开项目17项,前期项目10项。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10户。
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形成临港经济区产业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完善临港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批临港工业大项目实施,海昌石化项目要全面开工建设,临港木材加工和纸浆以及20万吨冷轧板等项目争取尽快实施。加大对临港经济区区位优势、发展规划的宣传,争取吸引更多的大项目在临港经济区落户。
全力打造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积极培植优势产业,建设形成辽宁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以现有的非公有制经济重点产业为基础,形成农产品加工、化工医药、专用设备与仪器仪表、纺织服装、矿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的销售收入增幅要在上年的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力争明年进入省产业集群行列。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其尽快做大做强。加强行业组织建设,规范企业行为。
以技术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技术创新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咨询、企业诊断、企业策划等各类服务,引导企业重视国际标准认证。着力抓好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加强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抓好20个产学研项目的实施,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大院、大所开展各种类型科技合作覆盖面达30%以上。加快省级高新区建设的前期工作,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建立有利于高新区快速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发展、争创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加快推进优质高效农业和绿色、生态等现代农业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8%。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无公害精细蔬菜生产基地,保证市区蔬菜淡季供应。壮大精品渔业养殖,海水和淡水养殖面积分别达到67万亩和78万亩。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完成板栗良种嫁接面积10万亩,新发展林地中药材4万亩,培植红松种材林5万亩。抓好15万亩基本烟田规划工作,加快优质烤烟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年内新增安全农产品生产面积30万亩。积极扶持畜牧业特别是禽类养殖业发展,新建畜牧小区30个。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项目牵动,抓好以发展稻米、板栗、食用菌、浆果等精深加工为重点的10个建设项目,建设一批具有行业代表性、竞争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年内,新增20户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2户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科技兴农步伐,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在继续巩固日、韩市场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欧美市场,开发东南亚、俄罗斯市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选择4个村镇搞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试点工作。大力发展县乡经济,促进各县(市)、乡镇在省内经济实力排序逐步前移。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投入。搞好农村基本饮水井工程,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继续实施天然林、沿海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绿色通道等五大生态保护工程,搞好植树造林,开展河滩造林,提高村屯绿化美化水平,提高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建设森林城市。继续实施二期农网改造工程和县城网改专项工程。大力普及推广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及各项配套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年内要有50%的村完成林权改革任务。继续做好二轮土地承包合同完善工作,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强防疫队伍建设,增加防疫设施投入,加快动物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发生。采取综合措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抓好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确保农资价格稳定。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扶持和引导涉外劳务输出。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坚持对外开放主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扎实开展"开放年"活动,务求取得实效。为进一步贯彻国办36号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开放年",通过开展"开放年"活动,使全市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合资合作大项目不断增多,对外开放环境有新的改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新的进展,"一港两带三区多点"的开放格局进一步显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狠抓利用外资大项目,特别是抓好目前在谈和已签约的大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项目成功率。高度重视产业关联集群性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精心组织好大型招商活动。不断拓宽招商引资的领域,大力开展服务领域的招商引资。切实加强项目库和投资载体建设,精心论证包装好每一个项目。完善项目责任制,建立领导、地区、系统三结合的招商体系,形成人人参与招商的格局。落实好各项招商引资的政策,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扩大对外招商的重点地区,在抓好对韩、日招商的基础上,重点向港澳、欧美招商。认真研究、借鉴先进的招商方式,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提高招商引资的成效。
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效益。坚持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不断推进技术进步和出口产品研发,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方式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扩大地工产品出口份额,大力发展加工贸易,通过扩大国内采购比例、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加工层次和加工深度,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地方出口名牌,努力打造一批有出口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积极搭建各类扶持外贸出口的服务平台,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各种推介活动。建立出口信息网站,做好出口产品国际质量认证等工作。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大力发展对朝贸易。
继续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拓展境外经济合作发展空间。建立顺畅的境外投资和外派劳务渠道,以对朝投资为重点,积极推进境外工程承包和工程项目的劳务合作。用好用足国家鼓励"走出去"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大投资项目与国家优惠政策的引导和对接,进一步提高我市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合作规模和水平。坚持国外、国内开放并重的方针,充分利用国外、国内两种资源,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加强与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建设东北东部新的出海通道的有利条件,加强与东北东部地区的联系,完善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东北东部经济带。积极主动融入以必赢体育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以大连为龙头的辽东半岛经济区的对外开放体系,承接产业辐射,共同建设黄海经济隆起带。
全面推进"三区"建设,进一步发挥先导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的报批工作。认真搞好出口保税区、功能服务区、鸭绿江公路大桥和机场口岸的规划、申报和建设工作,年内要有新的进展。启动填滩造地工程,拓展发展空间,解决土地瓶颈问题。进一步完善临港经济区的总体规划,结合实际制定丹东临港经济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支持体系,理顺临港经济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临港经济区快速发展。
(四)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和旅游业,加快商贸重镇和旅游名城建设
以推进商贸重镇建设为目标,搞活繁荣商贸流通业。大力实施《丹东市商贸重镇战略发展规划》和《丹东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商业项目。尽快盘活一批国有商业设施,扶持一批大型商业企业做优做强,加快七经街、新安步行街等一批特色商业街的建设进程。全面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鼓励大型流通企业进驻社区,吸引国际著名商家、品牌旗舰店等在我市投资现代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流通加工业。积极组织各类商业企业参加境内外商品交易会。
以推进旅游名城建设为目标,发展壮大旅游业。强力打造鸭绿江品牌,美化鸭绿江百里文化旅游长廊,优化丹沈山川旅游、丹大江海旅游、丹通生态旅游、丹东边境旅游四条旅游热线,抓好红色、海上休闲、赴朝旅游等十大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文化内涵。抓好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每个县(市)区开发旅游商品10个以上。推进旅游企业经营和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旅游企业的素质。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财团参与我市旅游资源综合深度开发。积极构建区域间合作平台,逐步建立辽宁旅游"金三角"旅游区、东北东部旅游区和京、津、东南沿海等地区三大无障碍旅游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重点拓展韩国市场。抓好旅游"黄金周",精心举办好鸭绿江国际旅游节。旅游业总收入要比上年增长20%。
(五)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确保财税金融健康平稳运行
巩固壮大现有财源,积极培植后续财源。建立社会综合治税机制,强化税收征管,做好税源监控,加大清理欠税力度,严惩偷逃抗税行为,确保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依法加强非税收入征缴,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落实市以下转移支付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办法,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
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振兴老工业基地、兴边富民及沿海开放等各个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类资金和项目,推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科技创新、高新技术成果转让和高科技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发挥财政信用融资功能,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银企对接新机制,搭建融资平台,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严格控制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改革,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透明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分税制管理体制,合理界定财政供给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会议费、招待费、车辆购置费、出国考察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不符合公共财政要求的各项开支,确保重点支出需要。扎实推进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改善金融服务,防范金融风险。加强信用环境建设,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扩大信贷投放,全力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加大政府债权和不良资产清收力度,盘活资金存量,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推进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不断提高运营能力和资产质量。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积极配合铁道部做好东北东部铁路建设和丹沈铁路复线工程的前期准备与开工工作。加快推进丹东至通化、丹东至海城高速公路建设。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全面推进鹤大、丹集等干线公路改造。全面启动丹东港主港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吞吐能力和功能。实施好丹东中心渔港建设工程。加快鸭绿江大道工程建设,确保年内建成通车。抓好蒲石河电站和长甸电站主体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华能电厂二期工程及三湾水利枢纽工程。尽快实施鸭绿江西水道整治工程。完成鸭绿江防洪护岸工程年度投资施工计划。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全面完成省下达的棚户区改造任务。
继续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城市道路维修改造工程,完成市内56条街路的维修改造任务,全面实施一号干线贯通、花园立交桥、沙河口桥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无害化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丹东热电厂项目的实施,逐步扩大集中供热。继续实施城市燃气普及工程,积极推进大公交体系建设,搞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着手解决浪头、安民吃水难问题,搞好旧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整治,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全面提高规划管理水平。适应新的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需要,做好《丹东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丹东港总体规划》的修订和调整工作,做好临港工业区、安民新区和鸭绿江大道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认真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的调研论证工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和开发工作力度,继续做好农用地分等定级和土地估价工作。全面做好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推进矿业权市场建设。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加大规划建设项目、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综合整治力度。加快城郊和中心乡镇建设,促进城市扩容,提高城市化率。积极探索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七)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和各类性质的中小企业,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落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建立就业再就业指标统计、考核体系,完善就业再就业实名登记制度,落实再就业政策,加强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人员素质建设,发挥社区的积极作用。抓好乡镇劳动就业平台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提供保障。积极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以创业培训和高技能培训为重点,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有效对接,推进就业培训与职业介绍一体化,不断提高培训就业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劳动保障信息数据中心,全面实现劳动力市场四级联网,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加强和规范劳动合同行政执法,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安置大龄就业困难对象0.3万人,扶持创业带头人200人,劳务输出1万人。
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及时足额发放为重点,建立社保工作新体制,努力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参保缴费率、社会保险费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继续规范完善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调整收费比例,强化保费收缴。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快解决国有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医保问题。失业保险要与养老保险同步参保缴费,加强失业保险金发放管理,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尽快完善工伤保险,启动职工生育保险。
建立长效社会救助机制。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困难居民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建立低保对象分类救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救助体系,切实解决城乡贫困居民的实际困难。深入持久地开展扶贫帮困和救灾救济工作,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
(八)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1户,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28%。继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完善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推进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降低初中辍学率。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以县(市)为重点抓好职教中心建设,提升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水平。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育人模式改革,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新闻出版工作,认真组织挖掘、整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宣传质量,加快城乡联网和有线数字付费电视的市场开发,扩大丹东广播电视节目覆盖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市县(市)两级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7‰以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监管能力,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深入开展整顿土地市场秩序、海洋管理秩序工作,加大国土海洋资源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造人才培养、吸引、使用和流动的良好环境。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题研究人才政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配置和管理的有效办法。鼓励丹东籍大学毕业生回丹创业,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抓好我市人才资源的开发,为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诚信为重点,大力加强公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打造诚信丹东。以建设中国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为共同目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文明城市。重视和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制定民族地区发展规划,实施好"兴边富民行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防工作,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巩固和扩大双拥模范城成果。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公安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加强网吧等网络市场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重视隐蔽战线斗争,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破坏捣乱活动,加强新形势下的出入境管理,做好边境地区的稳定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完善安全生产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实行安全生产问责制,有效预防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抓好食品安全和平抑物价等工作,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落实各级政府和部门信访工作责任制,做好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调处工作。
(九)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坚持科学理政,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制度,继续推行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形成比较健全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部门职责,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流程再造为重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电子政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抓紧推进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和人事制度改革,2-3年内完成相关改革任务。以学习贯彻《公务员法》为契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公开服务承诺制,抓好各项承诺的落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促进学习型社会、服务型机关、务实型干部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监督。深入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制观念,努力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好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深入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认真实施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主体。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强化政务公开,依法规范政府部门的执法行为,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及时纠正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坚持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努力做到执政为民,勤政廉政,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强化廉政监察、效能监察、执法监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发挥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努力塑造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全面推进丹东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之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早日把丹东建设成为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