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为建昌安子沟村百对老人补拍结婚照——
送给小山村一本特殊的时光相册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4日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刘海森、张秀荣老两口。

拍照前,王翠兰细心地为老伴儿白金海系好扣子。

闫玉财、卢玉莲两口子开心地拿着大红花。

  葫芦岛市建昌县王宝营子乡安子沟村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郭作新和他的同事们,为村里的乡亲们搭建了一个移动的摄影棚。从7月8日到7月12日,总计为104对夫妻补拍了“结婚照”。

  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上的振兴,文化振兴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拍结婚照,或者正是一个契机,让村民们交流感情、追忆过往、感受今天美好生活的契机。

  郭作新给这次活动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作“拾·光”。对于这些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见证了共和国75年成长历程的老人来说,“拾·光”,是拾起他们奋斗的过往,也是拾起他们日常生活的浪漫时光。这场“拾·光”,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恢宏画卷里平凡却生动的小村相册。

  7月8日清晨,葫芦岛市建昌县王宝营子乡一个叫作安子沟的小山村。堂前,女人们在烧火做饭,玉米田外,男人们将鸭子和鹅赶下池塘,又回过身来把院子里的牛羊赶出圈。

  随着日头升起,知了开始鸣唱。放了暑假的孩童,跑着跳着,互相知会着:“小郭叔叔回来了,还带来了两个拿着照相机的人和好多漂亮的衣服,说要给村里的老人补拍结婚照呢!”

  “小郭叔叔”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郭作新,他和他的两个同伴要用一周时间,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夫妻补拍结婚照,圆上他们年轻时的梦想。

  “来,叔叔阿姨离近一些,笑一下……好嘞!瞧瞧阿姨笑得多甜!等相片儿洗出来,我第一时间给你们送过来哈!”镜头后面,小郭忙不迭地为穿着大红喜服的村民们拍照。

  几个小时下来,相机里积累了不少照片。红火喜庆的照片里,不仅有老夫妻们堆满皱纹的笑脸,还有村民自家的玉米地、新盖的大瓦房,村上近些年修好的水泥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良种牛羊……

  定格共和国同龄人的创业时光

  “老吴这回可偏得儿喽!瞧瞧翠兰这嘴咧得!结婚的时候都没穿过这大红的衣服吧?”

  “这回跟着‘小郭’沾光,拍上张结婚照,给孩子们看看,咱也赶把时髦儿!”

  得知郭作新给村民们拍摄“结婚照”的来意,村口的人越聚越多,有的老人索性卷上根土烟,盘腿坐在田埂上看热闹,熟悉的“老吴”“老李”在镜头下局促的样子,逗得大伙笑声不断。

  一周的时间里,郭作新和伙伴们走遍了村子的每一个角落。装着拍摄设备和各式喜服的摄影棚,也成了村里的一景。

  今天,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拍结婚照都算不上稀奇,那么小郭怎么就有了这么个想法呢?

  这还要从小郭与安子沟村结缘之初讲起。

  安子沟村位于建昌县西部,大山环抱,交通闭塞,17个自然屯,光听名字就能知道地貌:榛子沟、宣坌沟、黑沟、山上、喇嘛沟、腰岭沟、洞子沟……这里被当地人称作“岭上”,一直是建昌县较为贫困的地区。过去,全村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缺少维护,且河堤塌陷、河道堵塞,村民生产生活存在种种不便。2018年,安子沟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其后几年的乡村振兴实践更是让村里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村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

  2021年9月,郭作新成为安子沟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一名队员。2024年2月,经过了两年的历练和半年的延长期考核,小郭得以连任,继续在村里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为村里修路,帮助村里发展产业,工作队队员们和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郭作新说:“生活越来越好,可村民的文化生活还是相对较少的,总感觉是缺点什么。我来这儿这么久,就没发现哪家老人拍过结婚照,就连黑白的那种都没有。”

  小郭跟村里的老人们谈过这个话题,大家都觉得挺遗憾。可要想弥补这个遗憾,也不那么容易。有人嫌麻烦——“去趟县城往返就得半天,谁能为这事折腾一趟?”有人怕花钱——“少说几百,多了上千,还拍那玩意,有啥用?”有些大妈倒是感兴趣,可又不好意思——“都这么大年岁了,让小年轻的笑话。”

  小郭觉得,以前物质匮乏,能吃饱穿暖就行了,可现在生活好了,就得在精神上有点追求。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上的振兴,文化振兴也是重要的一部分。而拍结婚照,或者正是一个契机,让村民们交流感情、追忆过往、感受今天美好生活的契机。

  出生于1949年的张喜来和老伴儿国淑兰住在安子沟村西台子组,说起老两口结婚那阵的事儿,张喜来那张因常年劳作而被晒得黝黑的脸飘上了一丝绯红。

  “小时候家穷啊!实在缴不起学费,念到小学四年级就不念了。”聊到过去的“苦日子”,张喜来的眼角湿润了,“后来我大了点儿,还算识几个字,就在村上的小队做记工员,打青草、拣牛粪,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1969年,张喜来和国淑兰领了结婚证。“当时你国奶奶是骑着驴,由娘家的亲戚送到我这儿来的。那时别说结婚照了,就连一套像样儿的被褥都没有。”在拍摄小组带来的服装里,张喜来和国淑兰挑中了一套漂亮的中式喜服。穿戴完毕后,张喜来指着一墙之隔已经塌了一半的旧房子说,“那时候我们老两口就住那儿,一到下雨,屋里都渗水。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国家给了我们3万块钱建新房。你看这墙、这天花板,亮亮堂堂的,多好!”

  “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老两口觉得屋里就差个结婚照。等到照片洗出来,我们得把它挂在最亮堂的东屋墙上!”

  弥补上遗憾的不止张喜来,还有同样住在西台子组的吴香臣老人。1970年,为了解决“十年九旱”的问题,王宝营子乡在安子沟村开始修建水库。吴香臣回忆起那段尘封多年的往事:“那会儿我刚结婚,青壮劳动力都去山上修水库,没有挖土的机器,我们就自己一锹一锹地挖,再把土放在荆条筐里,用人推、用马拉、用肩扛,硬生生地把水库建好了。为了赶工期,许多年轻人结婚都没操办,更没拍结婚照。”

  由于开动员会的时候正赶上8月1日,水库因此也叫“八一水库”。村民们对八一水库有很深的感情,“我们辽西天旱,这个水库,让村里受益了几十年。当年的苦没白受,要不说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呢。”

  虽然不后悔,可婚礼都没操办,多少还有些遗憾。所以,看着身穿喜服的老伴肖翠琴,吴香臣满脸的皱纹笑成了一朵花,“小郭想得周到,帮咱把这遗憾弥补上了,咱心里都高兴着呐!”

  定格乡村振兴实践者的奋斗时光

  7月,村里的山杏熟了,橙红一片,宛若飘舞在青山中的一抹红霞。日子越过越好,这一抹“红霞”也染红了村民们的脸庞,见证着村民们的幸福,也见证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成果。

  勤劳的农民取出杏核,晒干装袋,等待着药厂派人来收。赶上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每家一年能增收三四千元。

  来补拍结婚照的人,有的人手上还残留着未干的杏汁,有的人身上还沾着和面时留下的面粉,他们所有人满手都是久经劳作磨出的老茧,脸上布满饱经岁月的皱纹。

  这些老茧、皱纹是他们认真生活、努力奋斗的证明,结婚照则是对他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定格。

  吴家庄组的宁凤英是一位聋哑人。经过简单的手语交流,她明白了记者的来意,眼中闪过一丝意外和惊喜。

  大红喜服穿在身上,尽管她无法用语言表达,但看向镜头时的微笑和脸上的两行热泪说明了一切。

  宁凤英的老伴吴海臣今年已经72岁了。趁着日头正好,他打理起了院子里的杏核,刚刚拍完照的兴奋还没有退去:“我俩年轻时,好多街坊邻居都劝我,说你一个健全人,家里也不差啥,干啥要找一个聋哑人呢?可我就是喜欢凤英,她性格可好了,啥说道儿都没有,做起屋里屋外的农活儿也是一把好手!这两年,村上的土路都变成水泥路了,政府也给我们想了不少赚钱的法子,小米儿啊、杏核啊,都有专人开着车到家门口来收。我们俩就好好过,累点儿就累点儿,好日子都在后头呢!”

  说起修路给村里带来的变化,出生于1972年的吕文元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村里山地多,‘山货儿’也多!可是前几年拣‘山货儿’的人特别少,许多人不愿意守着这一堆一块儿,走出去打工,就不打算回来了,原因就是路不好。”吕文元说,“你别看我们这儿不经常下雨,可一下雨,原先的山路上就都是‘黄泥汤子’,脚一踩进去都很难拔出来!后来乡里派来了驻村工作队,用了3年时间,把村里9公里的泥土路都修成了水泥路。这样一来,收山货的车能开上来了,好多人也都有了收入,拣‘山货儿’也多了起来。”

  路修好了,吕文元又有了新打算:“村里的山地都是黑沙土,这地方光照时间又不算太长,这种环境特别适合种小米儿。我要是弄一个合作社,大家一起干,效益会更好!”

  吕文元的想法得到了驻村工作队的支持,“2017年时,我张罗起了合作社,号召村民种小米。驻村工作队的人认识的人多,给我们搞到了好种子和优质的有机肥,我们把这些分给农户,他们把谷子种出来以后,我们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交通也方便,收购商开着车,在家门口就能把我们的小米收走啦!”

  现在,合作社已经吸纳了100多家农户。可喜的是,看到村里的变化,许多外出打工的人都回家种起了精品小米。

  一边看着镜头里的老夫妻,一边听着他们的故事,几天拍摄下来,郭作新感慨地对记者说:“我对奋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乡亲们从来不讲大道理,就是认干。干旱,那就修水库!农产品卖不出去,那就修路!就像乡村振兴,光有蓝图不够,必须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种下富裕的种子,直到看到它们吐露新芽、遍地生长。”

  定格新时代里每一个人的好时光

  在安子沟村,吴兴海和赵桂英两口子“挺有名儿”。

  对长辈,他们要照顾公婆吴凤廷和韩翠兰,对晚辈,他们还要照顾尚在念书的孙子吴嘉辰。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算上在外打工的儿子吴博和儿媳小雪,老吴家是村里人人羡慕的和睦大家庭,是地地道道的“四世同堂”。

  一听要拍结婚照,老两口还拌上了嘴。吴兴海脸一红:“那是年轻人干的事,咱都这么大岁数了。”赵桂英却很兴奋:“小郭想着咱,给咱带了衣服,干啥不拍?不光咱俩拍,给爹妈也得拍,拍完了挂在家里,再洗出来一套寄给吴博和小雪看看,让他俩也高兴高兴!”

  “儿媳小雪到葫芦岛打工,后来发现许多城里人都喜欢铝丝编制的手工艺品,就做起了这个生意。农闲时,我们老两口也在家鼓捣鼓捣。”

  拍完结婚照,吴兴海捡起手里的活计,一边编花儿一边和记者聊着家常,“这1米多高的‘招财树’,在网上能卖到八九百块钱,刨去四斤多的铝料钱和五六斤的‘树叶’,还有底座的成本,做一个,咱就能赚上三四百元。做得快的话,一个星期就能做出两个,还不耽误干农活儿,这不也是个好营生?”

  像吴兴海家的儿子、儿媳一样,安子沟村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不少,有的务工,有的求学。在家的惦记在外的,在外打拼的同样惦念着家里的。

  在宣豁沟子组,必赢体育化工大学的学生李晓楠拉了拉郭作新的衣角,悄声问:“听说你们在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拍结婚照。我爸妈年龄还没到,能不能给他们也拍一下?”

  这个暑假,李晓楠刚刚结束大学生活,即将赶赴江苏的一家化工厂开启自己的工作生涯。“能把这大学念下来,多亏有驻村工作队的支持。”李晓楠说,“上大学那年,因为家里条件不好,缴不起学费,当时驻村工作队里有一位叫于欣的老师,资助了我4年,我才把书念完。”

  “前段时间,江苏有一家化工厂来我们学校招聘,我觉得待遇还挺好的,就想去试试。”李晓楠说,“爸妈很少照相,更没有合影。每当想起他们,脑子里全是他们辛苦劳作的背影。离家那么远,我希望想他们的时候,能够看到他们幸福的样子。”

  于是,身穿喜服的李晓楠父母洋溢着幸福的笑脸留在了郭作新的镜头里,也留在了李晓楠的手机相册里。

  拍摄还在进行。夕阳余晖正美,在西台子组,姜自余老汉和妻子白淑艳选择在自家长势喜人的玉米地前拍照,正好赶上女儿姜喜娟回家探望二老。

  姜喜娟问:“小郭,给我和女儿也拍一张呗?孩子她爸在外地打工呢!我也想拍一张给他看看,咱家里现在条件好多了,让他在外别记挂。”

  得到肯定答复后,姜喜娟回家给女儿张雨芙换上了漂亮的蓝色纱裙,娘俩拍了一张美美的合影。

  姜喜娟很快就将合影发给了丈夫,说:“村里的路通了,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你安心在外面打拼吧!”

  从7月8日到7月12日,郭作新和他的同事们总计为村里104对夫妻和另外23名不同年龄的村民拍摄了照片。他们给这次活动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叫作“拾·光”。拾起的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创业的时光,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奋斗的时光,也是新时代里每一个人的好时光。

  拍摄完毕那天,小郭跟记者说:“有一天,我带着吴香臣爷爷去八一水库大坝拍照,发现远处那一大片绿草地,在夕阳的映衬下,特别像电视剧里的阿勒泰。我突然意识到,我早就已经把安子沟当成我的家乡,它就是我的阿勒泰,承载我奋斗与梦想的诗和远方。”

  郭作新有了一个新的计划,再拍两组“拾·光”:“丰收节那天,我要拍下村民们收获的喜悦。春节时,我要拍下村里的年轻人回家过年时的欢笑和团圆。”

  “让更多人看到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图景,也感受到辽宁乡村振兴的和美与幸福。”郭作新说。

责任编辑:张立兵
版权所有:必赢体育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必赢体育人民政府办公厅
地址:必赢体育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ln.gov.cn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